Thursday 1 March 2012

李成贤:一个老外眼中的《环球时报》/ FT中文网

日前在一次圆桌会议讨论中国的公共外交与国际形象时,我坐在后排,本来不想发言,但还是被要求“代表老外”说一句。
 
  中国人不怕老外,只是怕老外说中文。由于使用的中文单词有限,老外的中文比较简单、直接,发音也不标准,在公开场合说话时,缺乏中国人的含蓄,比较随意,想什么就说什么,很容易犯“政治错误”。我也不例外。
 
  我没有提前准备好,但作为媒体人,还是简短地分享了我对在中国具有影响力的《环球时报》如何伤害国家形象的看法。
 
  我说: “《环球时报》是中国公共外交最大的敌人之一,中国不再需要《环球时报》的时代已经到来了!”
 
  说完,我感觉我就完蛋了,后悔莫及,很容易被看成“挑战”在中国这么有名气的报纸。一些学者已经举手准备反驳我的看法,一些学者默默地笑着。幸亏,时间到了,会议结束。
 
  我当天那样说的原因是,过去的中国和现在的中国很不一样,《环球时报》也应该与时俱进。中国过去受到西方近100年的欺辱,当时中国是受害者,但现在中国是胜利者,中国的媒体也应该反映这一点,引导老百姓从自卑心态转移到自豪心态。
 
  以前中国需要《环球时报》来弘扬民族主义、爱国主义,以维系国家团结。当时中国有这个需求。但是现在那个需求终结了,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、名副其实的亚洲领头羊,成功举办了奥运会、世博会,并且已经进入了“G2时代”,老百姓也更开放了。
 
  《环球时报》以前在中国脆弱时,为维系团结做出了很大贡献,但中国的自身力量和它在世界的地位改变了,《环球时报》也要改变。这对世界也好,因为世界需要的是自信的中国,而非脆弱的中国。
 
  特别是,在各个国家都认识到推广公共外交重要性的今天,《环球时报》在中国内外的作用都很重要。在国内,它有广大的读者群,有大量“忠诚”的大众支持者,有话语权,在外国,很多观察者也关注它。
 
  其实,现在懂中文的外国人非常多,外国人往往“瞄准”《环球时报》,把它看成中国执政党的“内心表达”——这是《环球时报》处于《人民日报》旗下的特殊身份所决定的。很自然,在老外群体里,最有名的中国报纸就是《环球时报》。国外的“中国通”经常看《环球时报》,试图以此透视中国。《环球时报》总编辑胡锡进在新浪开通微博时也写道,《环球时报》“展现了一个真实的中国”。
 
  但问题是,我觉得,大部分看了《环球时报》的外国人,都会对中国产生负面印象。这值得思考,因为这伤害了中国的国际形象,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利益。国内外关注度如此之高的《环球时报》应当“管理”好自己的声誉与公信力。这才是爱国。
 
  《环球时报》也应该通过它自身的力量来增进外国人对中国的理解和认可,发挥中国的软实力,改善中国国际形象。这样它才能发挥胡锡进在微博上公开阐述的那种维护“国家利益”的作用。
 
  然而,事实上,《环球时报》却把中国描述为一个似乎被外部世界围攻的、处于困境的国家。《环球时报》里的中国是一个很孤独的国家,它没有很多朋友,它的善意往往被误解,它一直辛苦地奋力寻求“出路”,但“美国”、“西方”、“反华势力”、“外国媒体”不给它轻松的空间。
 
  举个简单的例子,在《环球时报》经常出现的一个词是“渲染”。按照它的报道,中国的负面事件往往被“美媒渲染”,“英媒渲染”,“达赖渲染”,“美国政府渲染”,“蒙媒体渲染”,“美专家又渲染”,“末代港督渲染”,“西方媒体渲染”,“日本报告渲染”,“韩媒渲染”。西方媒体经常渲染“中国威胁”,甚至台湾渲染炒作“大陆威胁”。《环球时报》有一次刊登了题为“西方掀反华舆论狂潮,我们需要擦亮眼睛”的文章。
 
  结果,《环球时报》创造的世界是充满诡计、危险的世界。看了《环球时报》的读者可能会形成“围城心态”,对外部保持防范心理。从心理学角度看,像这样经常“被误解”的人士气低落,缺乏自信,反复受这样的“误解”熏陶的人,会逐渐产生对外部世界的防范与对抗心理。
 
  正因为这个原因,我认为,对西方的“中国威胁论”不要渲染地过分,因为这对中国其实没有起到预期作用,反而使得中国真被视为西方的威胁。同时,我认为《环球时报》往往瞄准中国与西方之间的矛盾和视差,介绍给中国读者。这在全球化时代是不必要的,因为中国已经是这个世界的最主要参与者,不是旁观者(中国在叙利亚问题上的大胆步伐也是一个例子)。《环球时报》应该符合于自己的名字,通过它的报道来帮助中国人开阔对世界的视野,成为中国和外部世界的友好桥梁,特别是在中国非常需要提高软实力来改善国际形象的今天,更是如此。
 
  不过,近日《环球时报》刊登“媒体应是国家利益的看门狗”一文,听起来像是文革时代的口号。我认为考虑到中国突飞猛进的发展,这非常不适合现代中国。外国人看了这样的《环球时报》也很不舒服,这篇文章已经引起一些国外中国分析者的讨论,这值得思考。《环球时报》要帮助中国人跟世界打交道,进行交流,而不是敌对。
 
  《环球时报》总编辑胡锡进在新浪开通微博时说,该报展现了一个真实的中国。问题是,《环球时报》展现的中国,外国人看起来有一点可怕。有人说《环球时报》非常聪明,因为在中国国情下,它选择了最安全的市场战略,就是戴爱国主义帽子。在中国与西方在发展模式、价值观等方面交锋的今天,戴爱国主义帽子,加一点“愤青”色彩,这样的组合,很容易吸引读者的眼球,增加报纸销售量和广告收入, 但它可以问自己,它是真的爱国,还是“爱国商业主义”?在中国突飞猛进发展、变化的今天,她更需要的是冷静思考,排除“愤青”水分的理性分析。在媒体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,选择走这一条路不容易,但目前为止《环球时报》是走了最容易的路。在我看来,这是问题。
 
  中国一直在改革开放,走在不断更新、改善的路上。也许《环球时报》不应该例外,它也要与时俱进。
 
  (注:本文作者为韩国人,美国哈佛大学毕业,资深媒体人,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。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。)

来源: FT中文网 | 来源日期:2012年03月01日 | 责任编辑:左小刀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